《孙子兵法》说,“凡用兵之法……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从古至今,物资储备向来是关系战争成败的主要的因素之一。与一般的军需物资不同,战略物资对于一场战争、一个国家举足轻重,能决定战争的胜负与国家的存亡。随时代的发展,战略物资的种类持续不断的增加,范围逐步扩大。其中,一些战略物资“隐身”于人们的生活中,不被人们熟知,如用来制造特种钢的铬,用来制造特种玻璃的锂,等等。而一些战略物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如粮食、盐、糖、水,等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战略物资的定义是“与战争有关的重要物资,如粮食、钢铁、石油、橡胶、稀有金属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II)称:“战略物资结构是随着生产力和战争的发展而变化。在冷兵器时代,由于作战方式简单,战场范围狭窄,部队由步兵、骑兵组成,粮草是直接影响战争进程和结局的主要战略物资。进入火器时代,特别是在欧洲产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历史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军队更新了一代武器装备,使战略物资由以农业资源为主,进到以工业资源为主的新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规模空前扩大,飞机、坦克、大炮、舰艇大量使用于战场,消耗增大,使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使用及其结构产生新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导弹、核武器、军用卫星、航天飞机等现代武器装备,使战略物资的结构,由一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物燃料,扩展到众多的稀有金属、稀有元素,并逐渐由天然原材料向人工合成原材料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确定战略物资的着眼点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军事方面,而是基于国民经济的总体需要,因而战略物资的种类持续不断的增加,范围逐步扩大。战略物资包括主要的工业产品、农产品和矿产品,根据不同的国家资源状况、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军事战略,其选定标准一般从三个方面考虑: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本国资源和生产能力、本国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业生产水平。战略物资的具体分类不完全一样,按用途分类,其可分为军事物资、能源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基本需求的物资(如粮食和水等)、医疗物资等;按加工深度分类,其可分为原料、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当然,还有别的不同分类。
一些战略物资,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粮食。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维持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交战双方必须筹备的最常见的战略物资。从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到热兵器时代的战争,几千年间,这一情况没发生什么变化。普法战争后期,普鲁士大军兵围法国首都巴黎,城内食物日益紧张。据统计,1870年7月普法开战前,巴黎每周死亡约750人,当年11月急升至2000人,到1871年1月,多达4500人。饥饿是法国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的一大原因。
一些战略物资,表面上看与战争没有必然的联系,实则却是支撑战争的工业体系运转必不可少的物资。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天然橡胶。天然橡胶看似普通,但在现代社会是与石油、钢铁、煤炭并称的四大工业原料之一,也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汽车的轮胎制造就离不开它。一战期间,机动车辆成为战场上的关键角色。仅1917年,福特汽车公司就向美军交付39万辆卡车。为了对同盟国进行封锁,协约国1914年切断了东南亚天然橡胶产区对同盟国的供应渠道。要不是德国研发出人造橡胶,德军恐怕要提前宣告战败了。然而,当时人造橡胶的性能不如天然橡胶,只能应急,没有任何办法取代天然橡胶。
上文提到,有些战略物资与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譬如,核工业所需的铀,二战前的关注度并不高。可如今,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此外,一些战略物资是特定战场条件所需的,如柠檬。相比敌方舰艇的炮火,近代早期的海军最怕的却是无形杀手-坏血病。1740年9月,英国皇家海军将领乔治·安森率领“百人队长”号等6艘舰船航行途中,坏血病不期而至。“……(坏血病)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在损失了200人之后,我们甚至无法凑齐6个人去前桅那里值勤……”后来人们发现,食用柠檬(实际是其中的维生素C)可以预防坏血病。1795年,英国海军大臣同意为英国海军所有船上的海员订购柠檬汁来预防坏血病,英国海员的健康情况立即出现显著的好转。在著名的英法特拉法尔加海战(1805年)爆发前1个月,英军地中海舰队追加订购了2万加仑(约7.57万升)柠檬汁,以补充之前消耗的3万加仑(11.36万升)柠檬汁。此后,尽管在海上航行数月,且未中途靠港,参加特拉法尔加海战的英国海员绝对没被坏血病困扰。到1808年,坏血病在英海军中已经绝迹。从此,柠檬汁成为英海军必备的战略物资,“柠檬人”一词也成了“英国水手”的俗称。毕竟,当时只有英海军这样的“远海海军”,才有对柠檬的旺盛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种物资,在储量丰富的地方算不上战略物资,换个地方却可以身价百倍。比如蓖麻油,可当作润滑油的替代品,在机械制造和汽车制造等领域具备极其重大作用。蓖麻在中国广泛栽培,却不产于美国,因此,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把蓖麻列入战略物资清单。
因战略物资关乎战争成败,因而有必要进行必要的战略物资储备。在19世纪后期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和平时期存储的战争物资与实际战争所需之间,第一次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平时期,普鲁士军队有30多万人,经过动员后能达到48万余人,而法国的常备军纸面上为64万人左右,“战时可以动用75万人的军队和将近60万人的机动国民自卫军”。战争爆发后迅速膨胀的军队,自然需要比平时更多的物资,这让交战双方都狼狈不堪。
然而,普法战争后的战争却呈现另一种态势:由使用较少的军队,向使用数百万军队转化;由形式和数量上有限的装备,向多种多样复杂的军事技术转化;由短期战争向需要消耗大量物资的长期军事行动转化。不过,普法战争毕竟历时半年就决出胜负,受其影响,欧洲列强普遍相信未来的战争可以速战速决。各国军队都指望平时所积累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的储备,能满足整个战争的需要。因此,参战军队的数量、战争时间及补充战损的装备的定额,成了欧洲各国有关部门确定具体战争物资的基础资料。
结果,到了规模空前的一战,无论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都吃到物资不足的苦头。1915年,俄军对肉的年消费量达到战前俄国全体居民肉消费量的60%。1916年,俄国商品粮的45%至50%用于军队,其国内居民的粮食消费大为缩减。与当时的粮食出口大国俄国相比,德国战前粮食就无法自给,战争刚进行几个月,在协约国海上封锁下的德国,就出现粮食短缺现象。封锁同样导致有色金属、硫铁矿、智利硝石、棉花、羊毛、皮革和其他原料进口的缩减,给德国工业带来极大的打击。
因战争旷日持久,1916年2月,德国开始实行面包肉食限量配给制,市面上的奢侈品和消费品也慢慢变得少。新鲜水果、高级酒、咖啡、糖果、丝绸衣服和皮鞋首先从商店中消失,随后是鸡蛋、白面包、肉制品和猪油。德国人的食谱里只剩下马铃薯。到1916年底,德国的农业生产,因人员和马匹被征用满足军队和军工业的需求而严重衰退。其时,马铃薯的产量下降一半,几百万德国人不得不靠平时喂牲畜的植物芜菁度过冬天。到1916年底,每人分得的食物比战前减少2/3,面粉减少1/2,肉类减少5/6,黄油减少7/8,柏林人不得不改用多种“代用品”,如代用咖啡(用菊苣根加工而成)、代用糖(从煤焦油里提炼的糖精)、代用香肠(用马肉做成)……大战后两年,数十万德国居民死于饥饿或营养不良。许多德国人表示,“战争打得时间太长了”。柏林、德累斯顿、耶拿等城市相继发生反战,这与开战时弥漫德国的沙文主义狂热形成鲜明对照。
到20世纪30年代,为汲取一战的教训,一些国家从扩军备战的需要出发,积极储备或控制铝、铬、石油等重要物资,从而逐步形成战略物资的概念。然而,战略物资储备,知易行难。纳粹德国为发起战争,很早就开始囤积战略物资,但因黄金储备告罄、外汇拮据,其到1939年所拥有的各种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量依旧很有限,只够用3至6个月。1939年秋,德国储备的谷物有600万到650万吨,油脂有50万到60万吨,糖有166万吨。按当时德国人口计算,这些储备支撑不了一年。日本面临同样问题。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石油储备只够使用2年。如果进行太平洋战争,在不夺取东南亚石油资源的情况下,日本石油储备只够使用1年。轴心国因战略物资缺乏且战前储备不足,只能依靠从被占领国掠夺物资,维持军工生产与国民经济正常运作。随着这种来源被彻底切断,战争难以为继,经济开始崩溃。
两次世界大战,有力证明了战略物资储备的意义。在战略物资储备的建设方面,美国颇具典型意义。因参加一战后的物资短缺经常打乱生产计划,美军在规划中最大限度地考虑了物资需求,并于1921年列出军事行动需要的42种物资,但直至1938年才首次采取正式的储备措施,向美海军拨款350万美元用于战略原材料的储备。此间,美国陆海军军需管理委员会向国会提出建议,国会于1936年6月通过了储备法案。该法案是国会对储备需求的首次正式确认。军需管委会根据物资的可获得性,将其分为战略物资、紧缺物资和基本物资三个独立的物资清单。1939年,美国会又通过《战略和紧急物资储备法》,为采购和保留战略和紧缺物资,降低和防止美国突发事件下对外国高风险和高成本的依赖提供了基本依据。
1979年,美国会又通过新的储备条例和储备目标,规定其战略物资储备不是一般的经济性储备,而是一种战略性特种储备,当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时,用以减少或避免对国外供货来源的依赖和经济的巨大损失。上述条例还规定,战略物资库存量应能维持三年常规战争期间国防工业及普通工业的需要。美国的战略物资储备由联邦总务署管理。总务署所属联邦财产和资源委员会主管战略物资储备业务,并接受国务院工业和战略储备办公室的业务指导。
除美国外,其他几个国家也就重要战略物资的储备进行了专门立法。如在石油储备方面,法国有《石油供应安全法》,德国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日本有《石油储备法》《石油工业法》《石油公团法》,韩国有《石油产业法》。英、法、韩等十几个国家,还建立了重要矿产品储备法律制度。澳大利亚通过《粮食储运经营法》《小麦市场法》《大麦市场法》,对粮食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方面问题进行规范,日本通过《关于主要粮食供需平衡及价格稳定的法律》规范了粮食储备和供给,而加拿大联邦政府及各省仅针对谷物储备的法律就有几十部之多。
关于的战争储备,较典型的是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的东北行政委员会财政委员会于1947年8月成立物资处,统一储备及管理战争和后方生产建设所需的物资。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和财政部首次提出建立国家物资储备的建议。1952年,国家进行战略物资储备,开始建设储备仓库,利用国家预算拨专款收储物资。建国初期,战略物资储备凭借有限的储备品种与储备规模,为防备战争、保障国家安全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抗美援朝期间,仅直接运往战争前线的各类国家储备物资就近60万吨。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中国参照苏联的模式建立国家物资储备体系,陆续建立了粮食、药品、救灾物资、石油等储备制度。
目前,我国对战略物资储备做出规定的法律,主要有《国防法》《国防动员法》和《农业法》,这些法律从宏观上建立了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如1997年《国防法》第46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战略物资储备制度。战略物资储备应当规模适度、储存安全、调用方便、定期更换,保障战时的需要。”今天的战略物资储备,不仅是对物资的简单储存,更是对国家经济、技术能力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综合考量。有效的储备策略可以在关键时刻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保障国家的安全,也为维持社会稳定和民众生活提供保障。
外机冲闯我领海线战机警告驱离 空军航空兵某旅 张占方:就是当时外机低空飞过来的,不是特别守规矩,近乎垂直90度,冲闯我们的领海线。“来了,它过来了上去拦它!
呼南高铁焦洛平段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八纵”之一呼南通道的组成部分,对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改善豫西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构建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体系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近日,雄忻高铁唐县段跨南水北调矮塔斜拉桥顺利合龙,标志着该大桥郑重进入桥面施工阶段。本次实现合龙的雄忻高铁南水北调矮塔斜拉桥为全线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大桥采用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设计,全长526.7米,塔高66.5米。
2017年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建军90周年阅兵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
我国海军双航母编队位远海大洋实战化训练,外军舰机多次抵近侦察、跟踪,我编队全程保持随时反应的作战状态,舰载机多次“战斗起飞”。(编辑:辛乐)
#多方回应女子举报前公婆资产近亿:调查组去年7月当面回复,前夫已补偿140万,家庭财产最重要的包含金融实物资产,住宅3套、商铺8个、车库2个 #热点
朱雀玄武敕令再次要求改名被拒! 警方:13个月改名11次,属扰乱公共秩序、浪费行政资源#热点新闻事件 #热点追踪 #改名
【“超级奶妈”!它能一次喂饱航母编队 】901型综合补给舰能一次性补给航母所需燃料,同时还有余力为编队内其他舰船进行补给。
关于中华田园犬的禁养争议,本质上是城市管理需求与本土文化保护的冲突。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最近几个月,广州、深圳、长沙等多地宣布对中华田园犬“解禁”。
随着《长安的荔枝》热播,加之荔枝价格腰斩再腰斩,近段时间,人们对荔枝的关注也持续不降。荔枝这一被杜牧写进诗里的水果,不仅是夏日里让人嘴馋的一抹清甜,更是中国人回荡在心里的一种情怀。不过,让贵妃一笑的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妃子笑”,如今荔枝中的爱马仕也不是让贵妃爱不释“口”的那一枚。
7月1日起,深圳东三亚开行每日直达列车。 资料图7月1日零时起,全国铁路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